广西上林:稻花香里凭鱼跃 或收三季丰年
摘要: 中国乡村振兴网讯(记者 林凡建 通讯员 任雪花 穆德爽)访客惊飞白鹭,禾下鱼儿欢腾。8月16日,在广西上林县大丰镇三联村云陆庄的稻渔共生示范基地,长势良好的稻田里,禾上白鹭纷飞,禾下成群的塘鲺、禾花鱼在稻田间穿梭游弋,稻鱼和谐共生,一派勃勃生机。
中国乡村振兴网讯(记者 林凡建 通讯员 任雪花 穆德爽)“访客惊飞白鹭,禾下鱼儿欢腾”。8月16日,在广西上林县大丰镇三联村云陆庄的稻渔共生示范基地,长势良好的稻田里,禾上白鹭纷飞,禾下成群的塘鲺、禾花鱼在稻田间穿梭游弋,稻鱼和谐共生,一派勃勃生机。“因毗邻清水河,以前这170多亩耕地水患严重,近年来处于休耕状态,我们流转过来作为‘稻渔共生’的试验田,第一季稻已经喜获丰收。”作为土生土长的云陆庄人,该示范基地的负责人陆茴香高兴地说。
禾下成群的塘鲺、禾花鱼在稻田间穿梭游弋 孙岳群 摄
立体种养 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
因大明山脉对大气阻滞作用形成的独特气候特征,上林县气候温润,光照充足,加之水质优良,土壤肥沃,种植水稻历史悠久。2012年,“上林大米”成为广西首个列入地理标志保护的大米产品。
“上林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让天更蓝、水更清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林县委书记蓝宗耿表示,近年来,上林县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模式,以期让更多人吃上放心食品,让被污染的环境得到净化和改善。
为此,作为“世界长寿乡”的上林县开拓创新,推行“稻渔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提升“上林大米”品质,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在家乡经营米业公司多年的陆茴香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感触颇深。她表示,从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稻渔共生”的种养模式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作为企业家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尝试和推广。
据了解,“稻渔共生”是一个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即水稻为鱼虾提供稻花和有机物质进食,而鱼虾产出的粪便又可作为稻苗肥料;田鱼喜钻泥土,促进肥料分解,更利于水稻生长。
勇于创新 中医思维破解生态“密码”
与传统意义上的“稻渔共生”不同的是,上林县所采用的是高密度养殖;种养期间,示范基地会不定时补充深井水,保持水体恒温;同时,他们还结合中医理论,为鱼苗投放混合草料为食,这种食料会在水中产生大量螺旋藻,不仅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氧气,同时,鱼食用后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厌氧性益生微生物,可吃掉农作物叶子上的虫卵,替代农药化肥,达到生态有机的种植标准。
云陆庄第一季“稻渔共生”示范基地的稻谷收割场景 云陆庄“稻渔共生”示范基地供图
2021年6月12日,云陆庄第一季“稻渔共生”示范基地的稻谷收割,原来一亩地投放的1000斤鱼苗已经成长到3000斤,休耕几年的耕地亩产稻谷660斤,接近平常地块的正常产值。
“有了第一季的经验,加上土地养分的增加,第二季稻谷产量一定会稳中有升。”陆茴香说,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稻渔共生”实践取得了好成效,不仅各项检测结果都达到绿色有机的标准,农田亩产值也超2万元。目前,她正在流转土地,计划扩大种植到万亩以上,希望带动更多人就业,也希望更多人吃上生态米、生态鱼。
村民莫立辉在基地稻田里除草 陈惠 摄
云陆庄55岁的村民莫立辉是基地的长期工,她说,基地刚刚成立时,大多数村民们对这样的种养方式都半信半疑,大家都说,“不施农药化肥秧苗怎么能活?”直到今年6月第一季稻谷成熟,村民们才消除疑虑。“这种方法种植出来的大米,更加香糯可口,稻田里的鱼口感也更加鲜美,没有一点土味。” 莫立辉开心地说。
再寻突破 “北稻南种”或迎三季丰年
“待到10月份第二季水稻收割之后,我们还会种植第三季水稻,并有信心种植成功。” 示范基地的管理人员孙岳群说。
原来,上林县在该项目施行过程中,不仅实现全过程无化肥农药,全链条农业有机种植和养殖,同时,引进抗寒性较强的北方稻谷品种在2月份种植,以“北稻南种”的方式,计划种植三季水稻,达到粮食丰产、土地充分利用的好效果,真正实现丰产丰收。
“稻渔共生”种养项目的负责人、上林县发改局局长蓝宏辉介绍说,目前上林县共有3个“稻渔共生”试验基地共300多亩。下一步,上林县将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为契机,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因地制宜打造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旅游产业,延长稻渔共生种养产业生态链,走出一条生态至上的山水田湖融合发展之路。
如今,云陆庄不仅一改之前土地积水问题,还为该村提供长期就业岗位5人,帮助139户农户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万元左右,“稻渔共生”的示范,让无人问津的闲置土地变成生金“宝地”。
责任编辑:admin
(原标题:广西上林:稻花香里凭鱼跃 或收三季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