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中国

科学发展林下草地畜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有效着力点

日期:2024-04-07 17:31:38 点击:3503次 来源:本站

摘要: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侯向阳今年,中央相关文件明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我国除18亿亩耕地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的主要土地资源外,42.6亿亩林地、40亿亩草原、11.7亿亩各类边际土地也是重要的食物供给土地资源。一号文件明确强调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侯向阳

 

      今年,中央相关文件明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我国除18亿亩耕地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的主要土地资源外,42.6亿亩林地、40亿亩草原、11.7亿亩各类边际土地也是重要的食物供给土地资源。

一号文件明确强调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在大规模林地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林下资源,以确保食物供给的高效性和保障性以及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林下畜牧业对于家畜饲养、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利用都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可持续的畜牧业模式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三北工程(以前称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5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形成了巨大的生态资产,在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仅以笔者团队长期开展生态草牧业研发工作的右玉县为例,该县经过70多年的“绿色接力”,累计营造大型防风林带300多公里,林木绿化率从0.3%提高到57%,林地和可利用牧草地占到了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0%,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发展到现在,右玉县正处在生态资源富集但经济水平欠佳、如何发挥生态资源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口。全国有不少地方与右玉有同样的情形。


       如何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培育绿色经济,将巨大的生态资产转换成生态产品、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十分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科学利用林下植物资源,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深入贯彻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的关键突破口。首先,林下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草本、树叶和其他植被能够为畜禽提供丰富的饲料,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其次,林下环境可为畜禽提供绿色、有机的生存环境,相对舒适的活动场所能够使其健康生长,减少抗生素和药物用量,保障产品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另外,林下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是立足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必将在推进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的同时增强其保护生态的意识。


      国内外在利用林下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方面已有可借鉴的先进模式和经验。林下放牧是在同一地块上将牲畜、饲草生产以及林地人为结合起来的农业实践。在美国,肉牛与速生林(松树)相结合的林下牧场较为常见,研究也比较深入。研究表明,林下放牧可以保持或增加肉类及牛奶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善水质和其他环境条件,增加碳汇,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增强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在欧洲,林下牧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稀树草原、森林和林地中的放牧行为,现如今,林下牧场仍旧是欧洲分布最广泛的农林业利用方式,其面积达1778万公顷。在我国,林下草地畜牧业规模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森林马养殖,年利润达数百万元;安徽潜山市九牧皇家鹿业公司利用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基础,趟出了林下放养梅花鹿的新模式。


      但是,当前我国发展林下畜牧业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一是在认识上有短板。许多林农对扶持政策缺乏了解,也不熟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加之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比较僵化,存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和怀疑态度,生怕吃亏。大多数农户在实际开展林下经济活动中,对林下草地畜牧业等生产活动需要切实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了解不够,导致很多农户开展的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不满足相关要求。二是在政策上有制约。各地对林地使用认识不统一,一些地方简单化粗暴式管理,实行“一刀切”,只要是公益林地就不允许搭建任何生产服务设施,甚至不允许从事任何林下种养活动。三是科技支撑严重不足。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推广不足,尤其缺乏林下草地畜牧业特种养殖、牧草良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科技、文化、人才资源短缺支撑不足,林下草地畜牧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急需壮大,亟需加大力度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四是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优质草产业的健康发展;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林下草产品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条件和加工水平急需完善,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较低,在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促进林下草地畜牧业加工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等方面有待提升。

 

                           为了有效促进林下草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利用林下资源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社会性认识。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宣传、展览、示范、培训、科普、案例发布、新媒体互动等多种方式,确立粮食安全大食物观的理念,确立林草牧融合发展的理念,确立向林下资源要饲草、要蛋白、要生态畜产品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吸引公众和社会力量对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激励农民、养殖业企业家等采用可持续的管理利用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共赢。

       二是建章立制,从政策层面打破对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制约。研究和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对林、草、畜等资源和产业发展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合理、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政策,包括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补贴和其他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林下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确保草地畜牧业发展不会对林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包括制定合理的放牧强度、放牧方式,禁止破坏性的草地开发,采用可持续的畜牧管理实践等,推动草地畜牧业与生态保护、气候变化适应等环保目标的一体化。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林下草地畜牧业的科技研发和示范。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和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布局跨区域全产业链的创新任务,为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在适宜牧草资源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林下牧草资源混合青贮技术、林下牧草种植技术、林下放牧利用方式和技术、林下生态畜产品生产、草畜生物强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发和集成示范工作,提高产业技术效率和效益,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是实施现代经营,从全产业链促进林下草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多部门协作、产学研结合,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尽快制定不同层级的林下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强林下草地畜牧业的标准化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包括林下草地建设标准、管理利用标准、畜牧品质标准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认证体系,通过认证的产品能够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促进高品质产品的流通;严格加强立项、审批、生产、验收和监督,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运销,获取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标准化结合自身特色创建自主品牌,提高竞争能力,延伸产业链,构建林下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乡村振兴。

 


扫描二维码手机查看

责任编辑:绍新

(原标题:科学发展林下草地畜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有效着力点)


分享按钮